《管理者成長 -九級進階路徑圖》(內訓課程項目) 二維碼
374
發表時間:2021-03-10 11:10 【課程背景】 1.動態、持續創新的社會環境趨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環境治理愈加規范和成熟,社會正朝著法治、勞動力素質提升、共同富裕等理性的方向轉型發展。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在實現企業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動態平衡的同時,必然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審時度勢的調整經營管理模式、不斷進行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來適應外部動態的競爭環境,在創造利潤的同時為企業樹立度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從而提升公司的品牌價值,否則就可能隨時面對“倒下”的危險。 2. 知識化、理性化的企業要求 機會導向的企業發展時代已經過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及知名跨國企業的進入,隨著市場的日趨規范及競爭臺階的提高,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及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靠著過去把握政策機遇、依靠膽識、魄力的企業發展規律已經一去不返。中國企業要想真正成為社會和時代的主流力量,必須進行技術升級、管理創新、跟上時代,把握超前的管理理念,同時還要重塑職業精神和道德秩序。 3. 未來需要的T字形復合人才素養 世界各國都在爆發人才危機,因人才缺乏而引發的人才爭奪戰正愈演愈烈,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對人才不同企業有不同定義,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認知卻是企業各界的共識。復合型人才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不僅是某個專業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經驗,還需在相關領域具備較高的技能, 很多管理者是從技術走向管理崗位,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有著思維、工作重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在從事管理工作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難以轉變技術思維模式,所以,重新、系統的學習管理知識和技能就成為了未來人才的必備素養。 世界各國都在爆發人才危機,因人才缺乏而引發的人才爭奪戰正愈演愈烈,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對人才不同企業有不同定義,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認知卻是企業各界的共識。復合型人才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不僅是某個專業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經驗,還需在相關領域具備較高的技能, 很多管理者是從技術走向管理崗位,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有著思維、工作重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在從事管理工作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難以轉變技術思維模式,所以,重新、系統的學習管理知識和技能就成為了未來人才的必備素養。 基于社會發展、企業創新及個人能力及素養提升等綜合、必須的要求下,管理者如何看待過去的經驗、如何把握管理實踐中的角色和藝術就成為了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然的選擇就是學習,本系列課程方案旨在針對管理者面臨的問題困擾提供系統、實踐的解決方案,實現從意識認知到行動轉化的能力變化。 【管理者成長九級路徑圖模型】 美國作家佛格森說:“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任何變革都必須遵循其成長的規律,管理者的自我改變尤為如此。 管理者的成長過程是漸進的、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在沒有正確認知的前提下,如果我們只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工具方法上,那就像沙灘上的高樓,禁不起風吹草動。本路徑圖清晰的說明了管理者漸進的自我變革過程,旨在讓管理者在自我辨識的基礎上穩步前進,通過學習和實踐進入科學管理的殿堂,打造自己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成長九級路徑圖課程設置】 1. 課程說明 1) 課程為系統、漸進式設計,學員逐級學習效果最佳; 2) 如企業考慮到學員的職業水平,可選擇性學習,但必須和老師在課前進行充分溝通,填寫定制調研問卷。 2. 課程體系框架 【課程價值】 1. 認知收益: 1) 打破固有思維障礙,糾正認知思維偏差,掌握系統思維、審辯思維、結構化思維等認知模式; 2) 提升管理中的人性認知,掌握權變管理思維; 3) 挖掘標桿管理的基因規律,找到提升方向。 2. 技能收益: 1) 正解管理本質,掌握管理的三項底層邏輯; 2) 端正角色認知,清晰界定職責; 3) 掌握職業素養三項要求,發現差距,對標提升; 4) 掌握八項基礎管理技能; 5) 掌握正確思考、解決管理問題的高質量決策模型; 6) 掌握行動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標準化方法; 7) 掌握KT法、8D法問題分析與解決工具; 8) 學會目標設定與分解、計劃制定與執行的標準框架與工具; 9) 掌握有效時間管理五步法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10) 認清溝通的底層邏輯,提升團隊溝通效能; 11) 掌握績效管理系統工具,提升團隊績效改善能力; 12) 掌握不同類型下屬的培養與輔導能力; 13) 學會有效提升團隊凝聚力、向心力的激勵技能; 14) 掌握集團管控的操作流程與關鍵; 15) 掌握公司戰略規劃與實施能力; 16) 掌握系統建設企業文化體系的工具與方法; 17) 掌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五項技能; 18) 掌握基于國學認知的領導力技能。 3. 落地收益 提供實操工具、表格、制度等可以直接應用于管理工作的課程內容,學員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稍加修訂即可應用實施。 【課程特點】 1. 課程系統化 本項目不是單個課程的培訓或課堂演練形式,是從選題立項、目標設定、問題原因分析、對策制定、復盤總結的系統操作過程,能系統的展示管理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全過程要素,培養管理者在實踐中感悟管理真諦的能力。 2. 課程內容定制化 項目中的每個部分課程都根據客戶行業特點、參訓學員認知水平、企業需求定制開發,拒絕通用課件全國講的授課形式。 3. 咨詢式流程設計 強調課程目標;注重現狀調研、診斷分析;注重數據;注重針對問題的方法和工具導入;注重落地效果改善。 l 課前調研診斷:課程前發放調研表,精準了解企業需求。 l 過程中輔導:對學員問題解決推進中出現的問題一對一輔導。 l 總結與評價:對小組行動學習成果一對一點評總結,提出改善點與對策建議。 4. 行業案例豐富 1) 最新行業政策、法律法規、競爭對手信息,培養管理者的市場敏銳性。 2) 課程案例全部采用客戶行業案例,老師案例庫定期更新; 3) 課程結合老師十五年上市公司中高層管理實踐、十年管理咨詢、七年專業培訓案例實踐中的管理技能與藝術的經驗。 5. 角色融入 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互動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參與過程,在準確把握角色定位的情況下使學員融入課程主題,清晰判斷課程內容、技能已知和未知邊界,找到差距,內生動力。 【課程對象】 本課程基于管理能力提升漸進開發,適用于中層副職及以上的管理者。 一、 課程體系課程大綱 突破舒適圈——認知思維升級訓 課程內容 在沒意識到規律前,每個人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但社會因素、教育環境和組織環境的影響,讓我們每個人都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認知思維,在解決工作中的管理問題、處理同事關系方面陷入了“關注圈”。 掌握規律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好,但代價是要想認識他必須接受自己的無力,并付之行動去改變自己的認知圈,本課程從四個方面來系統改變管理者的認知:首先是認識自己,如何認識和改變; 第二部分是和世界有關的規律,是我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過程,比如我們如何命名,界定和建立因果關系; 第三部分是和關系有關的規律,關系是人之間的聯系,沒人可以逃離關系,掌握邊界、權力和責任; 第四部分是和意義有關的規律。 【課程目標】 1. 準確自我剖析,提升認知思維; 2. 突破固有思維框架,發現更多選擇。 【課程大綱】 開篇:培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單元 用想法改變現實 一、 認知自己 1. 認知局限 1) 教育環境影響 2) 群體因素影響 3) 組織環境影響 互動:我是誰,我準備做什么? 2. 情緒的產生與作用 1) 認知局限與情緒的關系 2) 情緒的影響 3. 行為 1) 不同認知和情緒導致的行為差異 2) 行為對認知的環動影響 案例:借錢的故事 二、 思維習慣的力量 1. 自動化思維 案例:晚上看到的影像 2. 理性判斷 三、 認知升級 1. 思維層面的跨越 練習:認知小測試 2. 突破因果論局限 案例:階段性破紀錄 第二單元 把問題變成資源 一、 掌握欣賞事物的新視角 1. 拓展因果思維 2. 正確的界定問題 1) 準確命名的作用 案例:笨與天賦 2) 可能性意味著選擇 二、 漸進式發展觀 1. 事物的變化過程 1) 無生命物質的變化 案例:更換的自行車零件 2) 有生命的東西,變化是常態 2. 利用資源促成好的變化 三、 認知真正的問題 1. 第一續改變 案例:車輛啟動 2. 第二續改變 1) 改變習慣性解決方案 2) 超出常理的改變 3) 當下的解決方案 4) 不同框架下的問題解決方案 練習:為什么要提高效率? 第三單元 看清關系本質,擁有融洽合作 一、 人際關系的本質 1. 人際關系的本質是相互滿足 2. 付出得到不對等原則 二、 溝通是一種感知 1. 溝通中的投射效應 1) 一致性投射 2) 互補性投射 案例:上級對你的批評的認識 2. 溝通中的傾聽與反饋 1) 聽出語言背后的信息 2) 提問促進理解 三、 授權自我,活出自己 1. 自我授權 案例:不同意上級的觀點 2. 承擔責任 案例:面對自己不滿意事情的責任劃分 四、 跳出自我,賦能他人 1. 人人都有領導力 1) 領導力的本質是影響力 2) 影響力的心理學原理 2. 自我的價值分析 1) 別人能從自己這里得到什么 2)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第四單元 承認更高的存在,學會放棄掌控 一、 掌控思維的誤區 1. 忽略自己與外部的關聯關系 2. 忽視了不確定性的重要性 二、 合作思維 1. 承認自己的無力感 2. 合作實現更多可能性 1) 互惠、誠信的合作 2) 約定俗成的規則 討論:我可以怎么做? 三、 擁抱孤獨,走向更高人生層級 1. 孤獨的三個層次 1) 表面孤獨 2) 心理孤獨 3) 存在孤獨 2. 用愛接納孤獨 1) 無所求的態度 2) 充分展現自己 3) 彼此分享孤獨 |